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正值中華民族遭受異族入侵,祖國風雨飄搖、危在旦夕的異常艱苦時期。地處西南一隅的筠連縣,雖相對平靜,但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文化教育亟待振興。據《筠連縣志》載,時任縣長王天擇及地方開明士紳等充分認識到了開辦中等教育的必要:
“吾筠僻處邊陲,文化落后,人民以所受教育程度太低,常缺乏民族意識,國家思想以致政府凡所舉辦均感困難。今當抗戰期間民等以欲爭取最后勝利,擬應先以教育力量辦到精神物質之總動員。欲辦到精神物質之總動員,關于教育范疇之推廣與教育程度之提高又似均不可偏廢,但欲提高教育程度設置中學實刻不容緩。”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經省政府批準,地方政府和士紳多方籌措,1940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9月,筠連縣立初級中學終于誕生了。9日,學校在縣文廟舉行了隆重的開校典禮暨開學典禮。翌年后,因文廟狹小,不敷分配,更不利于進一步的發展,經校務委員會商議,于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秋期,遷到城北公園內毗鄰景陽書院和涓涓玉壺井的禹王宮。從此,始終閃耀著禹王精神和書院傳統的筠連現代教育掀開了嶄新的篇章。
禹王宮供奉的大禹,為歷代封建帝王仿效的古圣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婦孺皆知,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光耀千秋萬代。大禹為了治理水患,“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勞而忘身,率先垂范,始終奮戰在治水第一線。在治水過程中,他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大禹治水的故事里,蘊含著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對于今天的我們有諸多的啟示,如勇于擔當的精神,科學務實的方法,艱苦奮斗的品格,公而忘私的襟懷,等等。新中國成立以來,筠連中學在近百年的辦學歷程中,不斷挖掘大禹治水精神的精髓,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促進學校的健康、持續、快速和特色發展,努力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學校把大禹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和諧、愛國、敬業等內容對接,開展“筠中之聲”藝術節、18歲成人禮、畢業典禮、我們的節日等豐富多彩的育人活動,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書院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不僅是教育的重要補充,更是文化傳承、社會主流價值傳播的重要載體與渠道,對培養人才和引導社會文明風尚發揮著重要作用。據地方縣志載,筠連教育發展較早,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城西建立學宮(后毀于兵火),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在明景陽書院舊址修建騰川書院。明代詩人韓冕自幼求學于景陽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韓冕讀書處”的碑記還在),在景泰年間(1450-1456)鄉試中斬獲解元(舉人第一名),官任知州。韓冕《詠梅》一詩的尾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廣為人知,更成為了我校莘莘學子的座右銘。茲錄全詩如下: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如今,景陽書院、騰川書院已經湮沒于歷史的塵煙中,但她作為文化傳承和蘊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對后世學人影響深遠。“景陽書院,韓冕名揚”,韓冕啟迪一代又一代筠州學子:寶劍鋒利的劍刃是通過磨刀石的不斷磨礪而形成的,梅花香氣襲人是因為它擁有凌寒傲霜的頑強品性,而一個人要想在學業上事業上有所建樹,必須勇于跨越各種困難,不懼挫折和失敗,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筠連中學老校區崛起于禹王宮,深受大禹精神和書院優良傳統的滋養。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地處川南滇東北南絲綢之路五尺道上的教育明珠筠連中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凝聚智慧力量,追求跨越發展,逐步形成了“一訓三風”(校訓“厚德博學,勵志強身”,校風“文明守紀,團結拼搏”,教風“謹嚴敬業,務實創新”,學風“樂學勤奮,深思進取”),確立了“身正、學勤、業精”的辦學理念和“成人、成器、成杰”的育人目標,向著“打造精品筠中、活力筠中、特色筠中”的辦學目標奮進,營造“孕育希望、充滿活力、自然和諧”的校園氛圍,彰顯了“綠色教育碧千里,綠色人才育終身”辦學特色。
周洋 浙江大學(高2018級)
據統計,筠連中學先后考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所頂尖名校的學生有王衛、陳亞麗、鄭雨、趙洪、付健、趙華虎、張偉、劉玉忠、王昆侖、倪有意等十人。2016年高考,周敏、杜小林考入復旦大學;2017年高考,張勇考入上海交大,羅榮超、黃鑫、羅天越等3人考入復旦大學;2018年高考,游天航、周洋、李政、雷智杰等同學分別考入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名校。從2010年到2018年,筠連中學高考一年一個新臺階,向筠連人民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為筠連教育和宜賓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游天航 復旦大學(高2018級)
“禹王精神垂千古,書院傳統勵后生”,一批批筠中學子,樹立振興中華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秉承“厚德博學,勵志強身”的校訓精神,吟誦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實現個人的大學夢想,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締造者,為祖國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