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這個平凡而不平靜的年份終于過去,在這一年里有太多的人物被時間的洪流滾滾卷走,毫無征兆,人類文明的璀璨星空又黯淡了幾分。先是一月作曲家姚明,三月國學大師李敖,再是七月演員計春華,九月評書大師單田芳,十月底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十一月漫威之父斯坦李,十二月文學家二月河,在持續不斷的時光里,這些各領域的名人大家都先后離世,為2018年蒙上一層陰翳。
而一年前的今天,尊敬的史蒂芬·威廉·霍金先生,當代最偉大也最具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也在自己位于劍橋的家中與世長辭,享年76歲。在3月14日的那個漫漫長夜中,這道噩耗劃過長空,令世界驚愕,自此理論物理學的殘夜又有一顆巨星不再閃耀,墜出了人們的視線。
這應當是我們過去一年最大的損失。
史蒂芬·威廉·霍金,生于1942年1月8日的英國牛津,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曾擔任世界上最偉大的教授職位——榮譽盧卡斯數學教授。他是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宇宙之王”。然而在他光耀的成就背后,是極其嚴重的病痛折磨,21歲的霍金正是風華正茂,卻被診斷出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俗稱漸凍癥),醫生預言他只有兩年壽命,這種絕癥對一個剛剛邁入物理學界的年輕人是何等殘酷,幾乎快要摧毀他的一切!可他一直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即使被束縛在輪椅之上,他的思想卻從未受限,在癱瘓、失聲之后,三只手指、面部肌肉、雙眼、大腦,一切能活動的器官,每條能運轉的神經,都成為他的資本,創生了一個又一個奇幻的設想,構筑起了一套又一套縝密的理論體系!他的奇性定律闡明宇宙開端的狀態,霍金輻射告訴我們黑洞不是那么黑,黑洞面積定理下黑洞的規律似乎與熱力學如此契合,而無邊界宇宙猜想一掃他之前的一切理論,在量子宇宙論的背景下,這個全新的猜想似乎回歸了愛因斯坦簡單、優美的理論標準。
作為一個極其杰出的物理學家,他開創,他擔當,他在輪椅上跨出牛頓所不敢跨出的一步。牛頓是以“找出黑暗中上帝隱藏的自然法則”為目標研究物理學的,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發現越發偏離上帝的準則時,他“義無反顧”地拋棄了物理學“棄暗投明”研究純粹的神學,之后有人發現他的引力定律在部分實際觀測中出現了偏差,希望他能對此深入研究,但我們心高氣傲的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怎會向一些無名小卒承認自己最偉大的定律似乎不是那么正確呢,所以,在天主教廷恢宏輝耀的“圣光”之下,這些無名小卒以至另一個巨人惠更斯都閉上了嘴。最后,牛頓拒絕對自己的萬有引力定律做出任何修改。而霍金,最初以宇宙學、廣義相對論為研究方向,后不斷細化研究領域到對黑洞及其內部可能存在的奇點的研究,他的大部分成就都建立在宇宙奇點與黑洞奇點存在的基礎上,所以黑洞、奇點和宇宙起源成了霍金在物理學成就上最廣為人知的標簽,然而他卻在《時間簡史》中提出了無邊界宇宙猜想,在此猜想內,宇宙像一個高維球體,有邊無界,宇宙“第一推動”問題迎刃而解,但如果成立就意味著他畢生研究的奇點都不復存在,他數十年的研究都付諸東流!在2004年盛夏,霍金又突然發表論文宣布自己三十年前提出的黑洞悖論是錯誤的,并表示他最新的研究將解決這一問題。三十年前,霍金的這個悖論使他飽受非議,而如今,作為一個成就卓著的物理學家他卻以如此非常的勇氣修正以至否定過去的思路。這種不懈地引導人們將對宇宙的認識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邁進的嚴謹科學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正如雅魯藏布江之溝壑凸顯珠穆朗瑪峰之高聳,病痛的壓迫更凸顯他人格的強大。面對人生的磨礪,他幸福著,求索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這片浩瀚星空之下,霍金或許讓我們看到了一種生命方式:即便一個人在歷史長河中宛若流星,也可以劃出一個時代的璀璨;即便命運無情施與不善,也要努力活出光亮活得快樂。
不知不覺中,時間又到了3月14日,我仍然不覺得他已經離去,似乎隨時都能看到那個輪椅上蜷曲著的人,聽到他通過電腦用帶著斯堪的納維亞口音的電子聲為我們描繪著他心中那個無限美妙的宇宙!
[值得一提的是,霍金生于現代物理學之父伽利略三百年忌日那天,逝世于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創始人愛因斯坦一百三十九歲冥誕,和愛因斯坦一樣,他傳奇的一生延續了76年,這實在是有趣的巧合,更神奇的是霍金先生去世于格林威治時間3月14日3時46分,這個數字換算后非常接近圓周率π(大致可換算成3.141569744…)]